南狮分类形特征
《佛鹤狮艺源流》
佛鹤源流之产生,应追溯一九九零年冈州会馆醒狮团前辈,南来后,从佛山处所学的舞狮艺术,传授给当时馆内的学艺者,而在一九四九年,鹤山会馆的狮艺也流传入坊间,深受学习者喜爱。在当时的大环境下,佛鹤两流互相交流学习,直到六十年代,佛鹤庄才正式定型(狮头前是鹤山庄,后是佛山庄)。狮被亦由十二尺缩短至五尺,它综合佛山狮技的特点,马步注重四平马,子午马,采步(高低丁马),进退马及独立步等,狮形则重鹤山猫型八态,柔中带刚,传统狮剧及采青之鼓路则从鹤山源流鼓典为主脱颖而出,另成一格。
狮型统称随意狮,鼓法有:文中武,急,中,慢,大剪,中剪,小剪之分。
《佛山狮艺的来源》
南狮起源于中国广东佛山,可惜没有正史根据,历代流传于坊间者,多以口述概况纪录成历史。佛山这个龙蛇汇集的市镇,历代武林人才辈出,是习武者的摇篮。市内武馆林立,凡是有武馆的设立必定有狮团的组织,舞狮活动就和武术界蔡李佛拳技挂钩,于是南狮起源地,肯定是在佛山。
佛山狮外形凶悍, 舞法以腰马,气力,武功根底为本,临场智力考验为巧,配合狮子八态:惊,疑,猜,贪,喜,怒,哀,乐贯彻其中。才能把一头没生命的醒狮舞得虎虎生威。
佛山狮艺五花八门,千变万化,尤其以醒狮破阵的表演最为突出,采青则以展露武功以及对智力的考验,故此,成年人舞佛山庄比较适宜。
《鹤山狮源流》
根据资料的记载,清代道光年间,鹤山邑人名医冯了性在佛山行医,后来落籍佛山,他不仅精通医术,而且对狮艺和武造诣颇有心得,回乡时曾将狮艺及武术传与乡人冯姓子弟,得意门生有冯庚长,冯一斋,冯植华兄弟等多人,最为突出者就是冯庚长。
冯庚长字展鹏,鹤山越塘村大坊人,生于道光年问,好习武,拳术,以洪佛派为宗,有“ 洪拳佛掌”之称,狮艺尽得所传。后因观猫儿戏鼠而悟出狮形猫步,把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结合起来,分为喜,怒,惊,乐,疑,醉,睡醒八情,步型分为捕鼠,玩耍,戏鼠,捕鸟,高窜,低伏,跳跃,滚翻八种,正是静如灵猫伺鼠出穴,动如灵猫捕鼠敏捷之慨,与此同时,他把佛山型的狮头加以修改,嘴巴作椭圆形,形态威猛,其额头加高,而眼睛改为风眼型,不怒而威,狮尾较佛山型的略短,狮型一改,另树一帜,成为广东两种狮型之一,后来再传入欧美及南亚各地。清末民初,他在外地表演狮艺,名嗓一时,广,佛,港,澳等地的狮艺名家对他的狮艺表演极为赞叹,井一致公认他为“鹤山狮王”。
《周家狮艺源流》
周家狮艺出自周家拳门派,创自周龙祖师,祖师原籍中国广东省,新会县,塘厦墟,沙富乡。这也是本门狮艺发源地。
狮头采用鹤佛庄,顾名思义,其额头圆大似佛庄,轮状角端,鸭形嘴,斜枕如鹤庄;色彩以黄底七彩花纹加上白须; 配上七彩长狮被。舞者应用自如。在参与比赛时,根据比赛内容,也采用短狮被。
舞狮者先习武后学狮艺。周家拳马步稳健,灵活手法,拳腿力猛,身形步法快慢协调。因此周家狮艺以功架步法严谨有度,狮形娇捷,威猛见称。采青技巧风格亦独树一帜。